京东在流量没有精细化前,最关注的还是头部商家。但是2018年开始,京东落实分层运营的策略,推出千人千面,形成了真正的头部、腰部、尾部,新商家有各自成长路径的健康生态。
千人千面使新首页从10%的流量、20%的流量逐渐切到了100%的流量。把客户账号的搜索、收藏、浏览、购买等行为进行标记,然后根据这些去给客户推荐商品。
人群标签的概念,基本都是根据千人千面来细分。

无货源店铺容易因为操作排名、京挑客、内外引流活动等原因导致人群不精准的问题。

今天先来说快车,快车的精选人群绝对是做人群标签的利器,即使标签已经乱掉也可以用快车的精选人群拉回。
当店铺产品没有乱标签的时候,这类相关的人群溢价作用非常大。
用户行为:我们可以从三级类目浏览偏好、关键词搜索偏好、三级类目未购买、三级类目下商品浏览,去思考哪一部分人群更适合引入自己的店铺。
而用户属性主要包含年龄、会员级别、促销敏感度、购买力、性别、职业等。

再根据实际情况去溢价,标品如果卡位了的话,可以5-10%,非标品根据出价决定,前期可以尝试30-50%。

后面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出价逐步降低,把人群逐步拉高,这样流量就都跑到人群上来了。
当快车的流量综合逐步慢慢的占比变大的时候,转化,收藏,加购,浏览等等,占比也会逐步变大,这个时候就会慢慢给店铺打上正确的标签。